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1
2021-10-29 11:34:51 来源: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1
污水处理工必须掌握的50个基本知识点1
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河流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转化,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或者从*初的超过水质标准降低到等于水质标准。
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就是采用各种手段和技术,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分离去除,回收利用,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一般分为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生化需氧量(BOD):是指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降解有机物所需的氧量。是表示污水被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
理论需氧量(thOD):水中某一种有机物的理论需氧量。通常是指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所需氧量的理论值(即按完全氧化反应式计算出的需氧量。
总需氧量(TOD):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化学需氧量(CO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废水、废水处理厂出水和受污染的水中,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一般为有机物)的氧当量。
总有机碳(TOC): 是指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一般认为BOD/COD值大于0.3的污水才适于采用生化法处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物理指标:色,浑浊度,臭和味。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钾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主要是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溶解在水体中的氧被称溶解氧。水体中的生物与好氧微生物,它们所赖以生存的氧气就是溶解氧。不同的微生 物对溶解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按作用原理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胶体的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对于憎水胶体而言,要使胶体通过布朗运动相互碰撞而结成大颗粒,必须降低或消除排斥能峰,降低排斥能峰的办法是降低或消除胶粒的ζ电位。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水温,水的PH值和碱度,水中的悬浮物浓度以及水力条件。
自由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各自独立地完成沉淀过程。
紊凝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其尺寸、质量及沉速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拥挤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在下沉的过程中彼此干扰,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下移动。
压缩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很高,沉淀过程中,颗粒相互接触并大部分地受到压缩物支撑,下部颗粒的间隙被挤出。
按池内水流方向的不同,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斜流式、辐流式、竖流式。
滤料层内杂质分布规律:在过滤开始阶段,滤料比较干净,孔隙也较大,水流剪切力较小,粘附作用较强,此时,水中颗粒首先被表层滤料截留,随着过滤时间延长,滤层中杂质增多,孔隙率逐渐减小,特别是表层细滤料,水流剪切力增大,脱落作用增强,*后被粘附上的颗粒首先脱落向下层移动并被下层滤料截留。
其结果是:在一定过滤水头下,滤速将急剧减小,或者在一定得滤速下水头的损失达到极限值,或者由于滤层表面受力不均匀而使泥膜产生裂缝时,大量的水流自裂缝中流出,造成水中杂质颗粒穿透滤层使出水水质恶化。
提高过滤效率的途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滤层含污能力,便出现了“反粒度”过滤,即顺水流方向,滤料粒径由大到小,由于上向流及双向流滤池结构复杂,不便冲洗等原因。
均质滤料组成:均质滤料是指整个滤层深度方向的任一横断面,滤料组成和平均粒径均匀一致,而并非指滤料粒径完全相同。
负水头现象:在过滤过程中,当滤层截留了大量杂质,以致砂面以下某一深度处的水头损失超过该处水深时出现的现象。
避免出现负水头的方法:是增加砂面上水深,或者滤池出水位置等于或高于滤层表面。虹吸滤池和无阀滤池不会出现负水头即是这个原因。
普通快滤池反冲洗水供给方式有两种:冲洗水泵和水塔。
当水中有机物主要为氨和氮化物,其实际需氯量满足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增加,但是后者增长缓慢,一段时间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反而下降,此后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又上升,此折点后自由性余氯出现,继续加氯消毒效果*好,即折点加氯。
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
污泥沉降比(SV%):是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0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沉淀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